美國近日揭發一起濫用人工智慧(AI)的偽裝事件。有人利用AI製作虛假的語音,冒充美國國務卿,與多個國家的外長及政府官員聯繫,這引發了對網路安全與外交信任的嚴重關切。
2025年7月8日,美國多家媒體與路透社報導,有不明人士利用AI生成的語音,冒充美國國務卿馬可·盧比歐,聯絡了三名外國外長與兩名美國官員。這些聯絡是透過加密通訊應用程式 Signal 發送的,除了語音訊息外,還包含鼓勵回應的文字訊息。
根據外交電報,該人士於6月中旬試圖聯繫外長、議員及州長,並留下了極為逼真的語音訊息,至少兩人確定已收到相關內容。
當天,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在記者會上確認「報導內容屬實」,並表示調查已經展開。
「我們對資訊保護負有最大的責任。為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將致力於持續強化網路安全架構。」不過,由於調查仍在進行中,未公開訊息的具體內容與被針對的人員。
本次事件凸顯了深偽(Deepfake)與AI語音技術可被應用於網路犯罪與政治操弄的真實風險。
7月3日的美國外交電報指出,「所生成的語音與文字訊息,很可能是為操控目標人物、取得機密資料或帳戶存取權限而設計」,並強調資料外洩的潛在風險。
隨著AI技術進步,可欺騙視覺與聽覺的內容愈加自然,社交工程手法也更趨巧妙。這類「高科技詐騙」可能破壞國際間的信任與外交進程。
事實上,在今年5月也曾發生類似事件。據報導,冒充白宮幕僚長傑夫·齊恩茨的偽造電話聯絡了數位參議員,當時亦懷疑使用了AI語音技術,促使政府加速制定防範措施。
本次事件被視為上述案件的延伸,顯示AI被濫用於「人格偽裝型網攻」的趨勢,已擴及至政治與外交層面。
為防止此類事件重演,不僅需完善國內法律,也應推動建立全球性的AI規範制度。對政府官員與外交人員等「高風險對象」,更需提升語音認證與身份驗證機制。
然而,生成式AI亦廣泛應用於合法商業與創意領域,因此在制定制度時,應冷靜評估其「光明面與陰影面」,確保平衡。
此次事件表明,即使是承載國家核心職能的外交領域,也難逃AI技術偽裝與欺詐的威脅。辨識資訊真偽的媒體素養,以及防誤判的技術與制度性保障,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欲瞭解更多全球經濟與政治新聞:
請參閱 FIXIO 部落格
本文章內容根據截至2025年7月9日的報導與美國政府的官方聲明撰寫。部分資訊可能未涵蓋最新進展。
此外,所附的 Wikipedia 連結由第三方編輯,其內容未必完全正確,請讀者自行查證後使用。
使用NDD模式,提供卓越的交易执行和交易条件。
訂閱我們的每日電子報並獲取最佳的外匯交易資訊和市場狀態更新
帳戶開設只需幾分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