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東南亞的關稅正在為一些增長最快的出口經濟體帶來新的貿易挑戰。多年來,這些國家受益於供應鏈從中國的多元化。然而,現在許多國家在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第二任期內面臨高額關稅。這一變化正在重塑貿易流向,擾亂製造業中心,並增加出口商和美國消費者的成本。
在過去十年,對中國商品徵收越來越高的關稅促使許多公司將生產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國和印尼等低成本國家。這些國家擁有年輕勞動力、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有競爭力的工資,因此成為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 如今,特朗普更廣泛的保護主義政策已經擴展到中國以外。對東南亞主要生產中心徵收19–20%的新關稅,讓企業面臨不確定性。許多企業原本是為了避開華盛頓與北京的貿易爭端而搬遷,但這些措施可能不再帶來預期的好處。
美國還對轉口實施40%的關稅。這個術語曾意味著貨物經第三國轉運且僅經過最少加工。但特朗普的新定義更為廣泛,即使是在亞洲其他國家加工的貨物,只要含有大量中國成分,也可能被視為轉口貨物。 該政策增加了官僚程序、更高的合規成本和延誤。對服裝、鞋類和電子產品來說,這些成本可能會抹去該地區的價格優勢。
各國政府將最終稅率宣傳為外交勝利。柬埔寨的19%被稱為「對經濟的好消息」,馬來西亞和孟加拉國也對類似結果表示慶祝。然而,專家警告,這些稅率仍高於歷史平均水平,出口商可能難以保持競爭力。 欣瑞基金會的黛博拉·埃爾姆斯表示,這種關稅公式懲罰了那些對美國出口量大、但從美國進口量低的貧窮國家。她稱這一結果對美國消費者和依賴出口的亞洲經濟體來說都是「雙輸」。
牛津經濟研究院認為,美國對東南亞的關稅將重塑供應鏈。部分公司可能會將業務遷往其他市場,或將生產設施轉移到更靠近美國的地區。另一些公司可能會將部分業務遷回中國,以利用其規模經濟,即使這意味著要支付更高的關稅。 嚴重依賴美國買家的產品,如家用電器,可能會轉向擁有貿易協定或較低關稅的國家。中國公司可能會擴張至東南亞,並將產品標示為「產自」當地國家,以避免轉口懲罰。
有人預測,關稅將放緩甚至逆轉離開中國的趨勢;但也有人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將繼續推動對東南亞的投資。即使有關稅,許多國家仍比中國享有更低的稅率,保留一定的優勢。 轉口定義不清仍是一大隱憂。若沒有明確規範,企業可能會猶豫是否進一步投資該地區。
美國推行的保護主義正在考驗東南亞的出口經濟。主要生產中心之間的同等關稅率或許能防止某一國家比其他國家受到更嚴重的衝擊。然而,若缺乏明智的政策與適應措施,該地區作為中國替代製造基地的角色可能會逐漸消失,這一轉變可能波及全球貿易與消費者價格。 掌握最新外匯交易新聞與分析。立即造訪我們的網站:https://fixiomarkets.com/cn/prex-blogs
美國對東南亞的關稅正在重塑供應鏈和貿易關係,為出口商帶來挑戰,並提高美國消費者的成本。
使用NDD模式,提供卓越的交易执行和交易条件。
訂閱我們的每日電子報並獲取最佳的外匯交易資訊和市場狀態更新
帳戶開設只需幾分鐘!
留言 (0)